☆58.第五十八章炭牙子
關燈
小
中
大
第五十八章 炭牙子
時近晌午,家家戶戶生火做飯。燃起的炊煙,天陰著,風色差,走不了,撲的滿地都是。噙著淚,緊拉幾下風箱,把火煽旺,煙就過去了。打開爐蓋,竈間的炭火通紅。
在北方邊城,有一習慣,天涼的時候就在家裏做飯,連炕都燒的暖暖的。天熱的時候就到屋外點火,在窗前壘一春竈爐子,秋天,天還熱著,早晚涼,家一頓,院一頓,就像過日子,得調劑著來。做飯,花不了多少時間。膳食的料理都在準備上。竈間的蒸煮炒炸,做起來,很快。一句話,煤質好。邊城的炭燃點高,七千餘大卡,僅次於汽油,爐灰又少,做一頓飯,就那麽一把。有一句話說,扒拉轉料炭尋灰呢,喻物鑒人的雙關俗語。剩下的全是料炭,埋個爐子,無煙,耐燒,再利用。
四合院人家掛的炭,多產自縣城西北的一條溝,距城約二十餘裏。官營的大礦和私營的煤窯遍布溝內,和北魏開鑿的石窟同峪。
以栓車從事拉腳兒或煤炭運輸謀生計的趕車人,頭天下午將車趕至煤窯裝好炭,於第二天淩明趕腳似地進了城。在城內四大街或南北城及東西關的定點等候與炭牙子進行交易。
牙行,一個古老的行當。自漢就現於商埠集鎮間。凡有集市或買賣交易的地方,以撮合雙方生意成交提取傭金的中間人由此衍生。清,走向鼎盛。在邊城的交易多以煤炭,牲畜和糧食,炭牙子尤甚。
日上三竿,以自由謀業為生計的人,吃罷晌飯,才出門攬活,多以打個零工。這個晌不是規範的日照正午,倒有些和鄉村下田晨起勤於耕作的農人,在地頭間吃晌飯的農時點相似。縣城普通人家的膳食鐘點習慣一天兩頓,前半晌九點,後半晌五點。天一擦黑,洗洗涮涮就睡了。光景過的比較節儉。當官差的公教人員多以日進三餐為習。
此時,炭牙子肩扛桿秤,手攥一根胳膊粗細的木杠出門,與趕車送炭的車約好的地點見面,再領著到日前聯系需要掛炭的人家一一過秤交易。張家院子三百斤,李家院子二百斤,需求不一。到了天冷的時候,掛炭的人多一些,再多也不會超過五百斤。煤的仔細和人的過光景同是正比。掛好的炭給堆在窗前,碼得整整齊齊,碼好後再把散落周圍掉下的炭渣打掃幹凈,掛炭的一次交易完成。
生活富裕的人家掛的炭,要的都是大炭,塊兒越大越好。一塊兒煤敲碎了,一大堆,夠幾頓燒的。火旺,料炭多,好炭燒三次,第一次燒得是炭,第二次燒得是料炭,火滅了,剩下的還是料炭,又能燒一次。買大炭燒著實惠。掛的時候和炭牙子說一聲即妥,用不著自己忙乎。
從鄉下進城找活幹的人,除了種莊稼也許是把裏手,落難進城,鄉村人喜賭,有時沒時還抽上兩口,敗了家,進城只能受笨苦。無一技之長。生活過的捉襟見肘,掛不起炭,每天花幾分錢在零售炭點買些碎煤,夠一天燒的即可。碎煤便宜。
縣城民居掛炭的買賣信息多半由炭牙子掌控。熟門熟客,進院服務,又少欺行霸市,掙的多是辛苦錢。古老而艱澀,茍延至今。
政府的撤退,在一個晌午間就傳遍了縣城的犄角旮旯兒。借用男人的那個和女人的那個喻意,可著勁兒的糟蹋,說什麽的都有,五味雜陳。這話要是擱在往日,哪個敢言。動不動就以謠言治罪,戰時以漢奸論處。現在就是跑到縣衙的門口,伸出中指豎到天上,也沒人對你奈何。
陳老太太見顧先生回來,又忙於點火做飯,問:“你個傻侄子咋不去端呀,”端是方言,《說文》直也。追的意思。又說:“跟著政府,好歹一個月十幾塊的進項,洋樓正經那麽一坐,風不見吹,雨不見淋,日頭又曬不著,幹幹凈凈的,多體面的差事。每天動動嘴,或跑跑腿,再潤一潤筆就把錢掙了。”稍許,挪了挪早些那個時代形成的金蓮,感嘆道:“人這一輩子,還有比支支嘴,動動筆的好營生,哪找去。幹的好了,還有人進貢,你就是成了皇帝,不也得上朝理政和批閱奏章,還得臨幸盼個傳宗接代的。更操心的是,時時提防著自己的江山有賊人算計,活得多累。聽大娘的,好好思謀思謀。”
顧先生點點頭,算是應允。陳老太太的話很有年齡,不能回絕。但隨政府南撤,總覺的心裏不踏實。再往後,漂到哪,是個未知數。心底琢磨,這樣的政府,不追隨也罷。說不定還未走到省城,就散了架,而各奔東西了。
顧先生明白,他在政府僅是服務於教書匠的一介職員,辦的只關乎求知的之乎者也。和政府的人事離得很遠——雖然同走一道門。
回到屋,顧先生突然想到職業一詞。因官的一職而思想,或者說,由官的從政走向和社會職業的平等,這個平等不在其位的應職服務,而在官職的卸任是否如民,不得不深思。不知為什麽,杞人憂天似的。又一思想,假如能夠改變國人從政做官意識圖謀的千年未變,官僅是一個職業。如是,官的惟一政治抱負就顯得簡單多了。看似一句話,官的謀利透入骨髓,改變實屬很難。遠不如現實的決定,回鄉做一私塾先生。試辦書屋,興許可為國家培養出一二服務於社會的有用之才。走出圍城,立於天地之間,也不枉手執戒尺一生,為社會做一點有益之推動。
庭院很安靜,就像一個人居住似的,沒有一丁點聲響。除了生火煮飯的時候,炊煙和拉風箱的顯示,那個時辰,院子才是會說話的。縣城的安靜,如此。
現在的城仿佛一切都老了,不僅僅是街巷,還有角落,連自然間的生態都鴉雀無聲。有時,立在一個地方舉目張望,多多少少滲出些怵或麻的感覺。那一刻,離天堂不遠。
職業的憂慮,從縣府的官吏南逃開始。一反思,因為任命,惟上而唯一。假如民選,即便是逃,也得帶上百姓。不然的話,下一次競選絕對是沒戲的。事件的發生有時等不到下一次就被彈劾出局了。如果由長官任命的話,就不存在這一問題。讀一下歷史,就大徹大悟了。好在民國以入,社會對等級森嚴思想的顛覆,雖不徹底,但也無立錐之地。現在看來,這一現象,極有重拾的可能。
一個良性社會的走向模本,是人類進步的通用手冊。公民社會說走什麽道路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路的每一步,對利的傾向度於民,還是在官;或者說一律平等,這很重要。
人類的歷史,原本無官,因為有公共的事要辦,便產生了官。沒想到,大家的事沒辦好,官倒一路發達了。而且還學會了一些壞脾氣,如驢,動不動就踢人。由此,人類的文明之路走的並不如意。
利與名的趨得,對於民眾來說這很正常。沒什麽錯,只要途徑合法,又不違背人倫常理,名利的獲得皆無可厚非,官也是如此。錯就錯在入了官職就不能視民為“牧”,一味地追名逐利,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放大自己手中的權力,由嘴上的服務而為實得貪婪,且一勞永逸。
顧先生突然意識到,一個民族的思想基礎走了幾千年,基本上還停留在原地踏步,不管經濟建設的市場有成。繞不出的思官作繭,戀轎之習,官職牧者心態的短板之根深依然未解。
一個社會無以好壞,在於不懈地努力和加以修正,只要朝著平等自由的日子走著就好。
政府在“誓與城共存亡”的豪言狀語下棄城,實踐著謊言治國的進一步。收了民眾的份子錢,連抵抗一下都不肯,卻將城的一片河山無刃相讓。之劣,遠不如舊時的軍閥實在,守城禮讓多少裏,收多少銀子,辦多少事。現在,一切皆成過往。
入政為官,走向職業,以服務換得薪酬而體面的活著,在吾國,路依然還很遙遠。假如有一天,將如牛毛,官員遍地都是,只要反水,入了線,一樣的江山如舊,全無。
職業,平等的化身。
這下可好,有人踢進門來,撕破了臉面,看似壞事,也許能讓國人在民族危亡的血泊裏站立起來;大浪淘沙,一並比較,走向自己想要達到的那個平常日子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時近晌午,家家戶戶生火做飯。燃起的炊煙,天陰著,風色差,走不了,撲的滿地都是。噙著淚,緊拉幾下風箱,把火煽旺,煙就過去了。打開爐蓋,竈間的炭火通紅。
在北方邊城,有一習慣,天涼的時候就在家裏做飯,連炕都燒的暖暖的。天熱的時候就到屋外點火,在窗前壘一春竈爐子,秋天,天還熱著,早晚涼,家一頓,院一頓,就像過日子,得調劑著來。做飯,花不了多少時間。膳食的料理都在準備上。竈間的蒸煮炒炸,做起來,很快。一句話,煤質好。邊城的炭燃點高,七千餘大卡,僅次於汽油,爐灰又少,做一頓飯,就那麽一把。有一句話說,扒拉轉料炭尋灰呢,喻物鑒人的雙關俗語。剩下的全是料炭,埋個爐子,無煙,耐燒,再利用。
四合院人家掛的炭,多產自縣城西北的一條溝,距城約二十餘裏。官營的大礦和私營的煤窯遍布溝內,和北魏開鑿的石窟同峪。
以栓車從事拉腳兒或煤炭運輸謀生計的趕車人,頭天下午將車趕至煤窯裝好炭,於第二天淩明趕腳似地進了城。在城內四大街或南北城及東西關的定點等候與炭牙子進行交易。
牙行,一個古老的行當。自漢就現於商埠集鎮間。凡有集市或買賣交易的地方,以撮合雙方生意成交提取傭金的中間人由此衍生。清,走向鼎盛。在邊城的交易多以煤炭,牲畜和糧食,炭牙子尤甚。
日上三竿,以自由謀業為生計的人,吃罷晌飯,才出門攬活,多以打個零工。這個晌不是規範的日照正午,倒有些和鄉村下田晨起勤於耕作的農人,在地頭間吃晌飯的農時點相似。縣城普通人家的膳食鐘點習慣一天兩頓,前半晌九點,後半晌五點。天一擦黑,洗洗涮涮就睡了。光景過的比較節儉。當官差的公教人員多以日進三餐為習。
此時,炭牙子肩扛桿秤,手攥一根胳膊粗細的木杠出門,與趕車送炭的車約好的地點見面,再領著到日前聯系需要掛炭的人家一一過秤交易。張家院子三百斤,李家院子二百斤,需求不一。到了天冷的時候,掛炭的人多一些,再多也不會超過五百斤。煤的仔細和人的過光景同是正比。掛好的炭給堆在窗前,碼得整整齊齊,碼好後再把散落周圍掉下的炭渣打掃幹凈,掛炭的一次交易完成。
生活富裕的人家掛的炭,要的都是大炭,塊兒越大越好。一塊兒煤敲碎了,一大堆,夠幾頓燒的。火旺,料炭多,好炭燒三次,第一次燒得是炭,第二次燒得是料炭,火滅了,剩下的還是料炭,又能燒一次。買大炭燒著實惠。掛的時候和炭牙子說一聲即妥,用不著自己忙乎。
從鄉下進城找活幹的人,除了種莊稼也許是把裏手,落難進城,鄉村人喜賭,有時沒時還抽上兩口,敗了家,進城只能受笨苦。無一技之長。生活過的捉襟見肘,掛不起炭,每天花幾分錢在零售炭點買些碎煤,夠一天燒的即可。碎煤便宜。
縣城民居掛炭的買賣信息多半由炭牙子掌控。熟門熟客,進院服務,又少欺行霸市,掙的多是辛苦錢。古老而艱澀,茍延至今。
政府的撤退,在一個晌午間就傳遍了縣城的犄角旮旯兒。借用男人的那個和女人的那個喻意,可著勁兒的糟蹋,說什麽的都有,五味雜陳。這話要是擱在往日,哪個敢言。動不動就以謠言治罪,戰時以漢奸論處。現在就是跑到縣衙的門口,伸出中指豎到天上,也沒人對你奈何。
陳老太太見顧先生回來,又忙於點火做飯,問:“你個傻侄子咋不去端呀,”端是方言,《說文》直也。追的意思。又說:“跟著政府,好歹一個月十幾塊的進項,洋樓正經那麽一坐,風不見吹,雨不見淋,日頭又曬不著,幹幹凈凈的,多體面的差事。每天動動嘴,或跑跑腿,再潤一潤筆就把錢掙了。”稍許,挪了挪早些那個時代形成的金蓮,感嘆道:“人這一輩子,還有比支支嘴,動動筆的好營生,哪找去。幹的好了,還有人進貢,你就是成了皇帝,不也得上朝理政和批閱奏章,還得臨幸盼個傳宗接代的。更操心的是,時時提防著自己的江山有賊人算計,活得多累。聽大娘的,好好思謀思謀。”
顧先生點點頭,算是應允。陳老太太的話很有年齡,不能回絕。但隨政府南撤,總覺的心裏不踏實。再往後,漂到哪,是個未知數。心底琢磨,這樣的政府,不追隨也罷。說不定還未走到省城,就散了架,而各奔東西了。
顧先生明白,他在政府僅是服務於教書匠的一介職員,辦的只關乎求知的之乎者也。和政府的人事離得很遠——雖然同走一道門。
回到屋,顧先生突然想到職業一詞。因官的一職而思想,或者說,由官的從政走向和社會職業的平等,這個平等不在其位的應職服務,而在官職的卸任是否如民,不得不深思。不知為什麽,杞人憂天似的。又一思想,假如能夠改變國人從政做官意識圖謀的千年未變,官僅是一個職業。如是,官的惟一政治抱負就顯得簡單多了。看似一句話,官的謀利透入骨髓,改變實屬很難。遠不如現實的決定,回鄉做一私塾先生。試辦書屋,興許可為國家培養出一二服務於社會的有用之才。走出圍城,立於天地之間,也不枉手執戒尺一生,為社會做一點有益之推動。
庭院很安靜,就像一個人居住似的,沒有一丁點聲響。除了生火煮飯的時候,炊煙和拉風箱的顯示,那個時辰,院子才是會說話的。縣城的安靜,如此。
現在的城仿佛一切都老了,不僅僅是街巷,還有角落,連自然間的生態都鴉雀無聲。有時,立在一個地方舉目張望,多多少少滲出些怵或麻的感覺。那一刻,離天堂不遠。
職業的憂慮,從縣府的官吏南逃開始。一反思,因為任命,惟上而唯一。假如民選,即便是逃,也得帶上百姓。不然的話,下一次競選絕對是沒戲的。事件的發生有時等不到下一次就被彈劾出局了。如果由長官任命的話,就不存在這一問題。讀一下歷史,就大徹大悟了。好在民國以入,社會對等級森嚴思想的顛覆,雖不徹底,但也無立錐之地。現在看來,這一現象,極有重拾的可能。
一個良性社會的走向模本,是人類進步的通用手冊。公民社會說走什麽道路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路的每一步,對利的傾向度於民,還是在官;或者說一律平等,這很重要。
人類的歷史,原本無官,因為有公共的事要辦,便產生了官。沒想到,大家的事沒辦好,官倒一路發達了。而且還學會了一些壞脾氣,如驢,動不動就踢人。由此,人類的文明之路走的並不如意。
利與名的趨得,對於民眾來說這很正常。沒什麽錯,只要途徑合法,又不違背人倫常理,名利的獲得皆無可厚非,官也是如此。錯就錯在入了官職就不能視民為“牧”,一味地追名逐利,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放大自己手中的權力,由嘴上的服務而為實得貪婪,且一勞永逸。
顧先生突然意識到,一個民族的思想基礎走了幾千年,基本上還停留在原地踏步,不管經濟建設的市場有成。繞不出的思官作繭,戀轎之習,官職牧者心態的短板之根深依然未解。
一個社會無以好壞,在於不懈地努力和加以修正,只要朝著平等自由的日子走著就好。
政府在“誓與城共存亡”的豪言狀語下棄城,實踐著謊言治國的進一步。收了民眾的份子錢,連抵抗一下都不肯,卻將城的一片河山無刃相讓。之劣,遠不如舊時的軍閥實在,守城禮讓多少裏,收多少銀子,辦多少事。現在,一切皆成過往。
入政為官,走向職業,以服務換得薪酬而體面的活著,在吾國,路依然還很遙遠。假如有一天,將如牛毛,官員遍地都是,只要反水,入了線,一樣的江山如舊,全無。
職業,平等的化身。
這下可好,有人踢進門來,撕破了臉面,看似壞事,也許能讓國人在民族危亡的血泊裏站立起來;大浪淘沙,一並比較,走向自己想要達到的那個平常日子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